澳門大學舉辦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全球監測”講座

 

為慶祝25周年校慶,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舉辦了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全球監測”講座,由香港浸會大學黃銘洪講座教授主講。

是次講座於本月22日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在澳門大學中葡樓L105室進行,內容談及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(POPs),當中包含八種有機氯農藥(艾氏劑、氯丹、滴滴涕、狄氏殺蟲劑、異狄氏劑、七氯、滅蟻靈及毒殺芬)、兩種工業化學品(多氯聯苯及六氯苯)和兩種燃燒副產品(二惡英和夫喃)。一般來說,這些化學品有高度的持久性,一旦於食物鏈中聚集,並累積在人體脂質內,便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危險;它們不僅會帶來損耗,亦會導致新基因和生態型的出現,最後會令結構上及功能上的生物多樣性改變,因此這些化學品不僅對單一種類有影響,也會影響族群。講者在講座中展示了全球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監測狀況,也述及珠江三角洲的現況,揭示食用受污染魚類可能會帶來的健康危機。

是次講座的講者為黃銘洪教授,他是香港浸會大學裘槎環科所所長、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以及生物學講座教授。黃教授從1977年至2002年期間,因他在其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成就和在學術著作的傑出貢獻,先後獲英國德翰大學(University of Durham)及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(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)頒授科學博士學位。黃教授曾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科學及技術評估專家委員會的成員(1998-01),後來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全球環境基金(GEF)資助項目「持久性有毒物之區域性評估」的中亞及東北亞區統籌(2001-03),現在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科學技術諮詢小組(STAP)的專家,檢討呈交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世界銀行的項目。此外,黃教授亦是Springer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之主編,同時亦擔任七份國際及全國著名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。

除了出任講座講者外,黃銘洪教授亦參觀了澳門大學的多個實驗室,並與澳大土木及環境工程系的老師和同學會面,互相交流;他稱讚澳大的學術研究達到高水平,更對澳大的學生留下良好印象。


22/02/2006